
2024年6月間,一名高中老師將藝人謝和弦遭其前妻控告侵害配偶權的相關新聞改寫為公民科考題,題目中直接引用謝和弦及其現任妻子的真實姓名[1]。此舉引發謝和弦的不滿,並於臉書發文表達憤怒之情,留言區亦可見網友為其發聲,質疑「連名字用諧音都不會,直接指名道姓,這什麼老師?」、「指名道姓,可以告?」等[2],引發爭議。
將名人的姓名運用於考題中並不罕見,不少老師喜歡將藝人的藝名或相關事蹟融入題目,以增加學生答題時的趣味性。例如:在108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的國文考科中,曾出現「羅大佑」、「李宗盛」等歌手的姓名及歌詞,以描述西元1980年代台灣流行音樂發展[3];某國中的數學段考亦曾以藝人「納豆」的身高為題,詢問若「納豆」可以購買電影院半票,則其身高範圍為何[4]等。
然而,不論是姓名或藝名,事實上皆受到姓名權的保護,但保護的範圍和界線為何?未經同意使用他人姓名,就一定構成姓名權的侵害嗎?本文嘗試透過歸納我國法院實務的相關判決,梳理出姓名權的權利範圍與界線。
姓名權是什麼?
姓名權為人格權的一種,人的姓名除了表彰個人人格外[5],亦具有區別身分的功能。為保障姓名將人個別化、確認人別同一性的利益,我國民法第19條規定,當姓名權受侵害時,得請求法院除去侵害,並得請求損害賠償。由於姓名權屬於民法第195條所規定的「其他人格法益」,因此若侵害姓名權的情節重大,亦得請求非財產上的損害。
本條姓名權的保護客體,不僅僅是戶籍所登記的姓名,舉凡個人選定的字、別號、藝名、筆名、簡稱等,均在姓名權的保護範圍內[6]。
哪些情況可能會構成姓名權的侵害呢?依據法務部的函釋,姓名權的侵害可大致區分為「冒用」以及「不當使用」兩種類型[7]。依學者的解釋,冒用行為通常指未經授權的使用,如:以他人名義簽名、借款等;而不當使用,則包括將姓名用於不適當或帶有負面含義的情形,如:以他人姓名稱呼家中飼養的寵物,或將他人姓名為不當之發音或寫法(如:「江居士」讀為或寫為「將去死」[8])等。
然而,前述法務部函釋見解仍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似難以明確界定出姓名權的具體範圍。除了典型的冒用行為外,姓名權的侵害究竟應該如何認定,界線在哪,又在何種情形下可能被法院認定屬「侵害情節重大」而應負擔非財產上損害的賠償責任呢?目前實務上法院對此尚未形成穩定的見解及論理闡述。因此,本文將現有姓名權侵害的相關判決歸納為以下四大類型,試著為姓名權的侵害形塑出更具體明確的界線。
「姓名權侵害」的類型及實際案例
- 將他人姓名中的文字替換為具負面涵義的字詞,可能侵害姓名權
姓名作為表彰個人人格的標識,與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密不可分,若將他人的姓名中的文字替換為具負面、侮辱或貶低性質的字詞,可能構成對他人姓名權的侵害。
舉例而言,在「臺灣新北地方法院112年度板簡字第2703號判決」中,法院認為被告將劉榮富姓名刻意變更載為「劉蓉婦」、將李秉蕙姓名刻意變更載為「李餅詐」或「李餅歲」,係不當使用劉榮富、李秉蕙之姓名,已構成姓名權之侵害且情節重大,原告各得請求精神慰撫金1萬元。
而若所替換的文字不具負面意涵,或僅以詼諧揶揄之方式表達意見,依個案之具體情況,可能不構成姓名權的侵害。
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2年度訴字第3410號判決」為例,本案被告以「謝小孕」稱呼原告「謝小韞」(時任北美館館長),並以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名字套稱原告為「謝未未」。法院即認為諧音「孕」非負面字眼,且被告之目的係為喚起社會大眾對於公共藝術議題的重視,並表達對於北美館策展行為不法的觀感,故認為原告的行為僅係以幽默的方式表達對於原告的意見,尚不足以構成姓名權的侵害。
- 以具貶義之名稱稱呼他人,縱未使第三人知悉,仍可能侵害姓名權
貶義的稱呼可能對人格尊嚴造成負面影響,即使該稱呼未被散布於眾,而不該當侵害名譽權的要件,仍因可能對當事人的自尊及內心感受產生傷害,而被認定為構成對姓名權之侵害。
例如,在「臺灣高等法院花蓮分院103年度上字第45號判決」中,被告於電子郵件收件者欄位中,以「亂世魔頭程王八」稱呼原告。法院認為,在我國普遍社會觀念中,「亂世魔頭」、「王八」等稱呼係對他人之惡意詆毀,足使一般人產生負面觀感。被告於電子郵件收件者欄部分,利用原告姓氏,在前後添加此等不堪稱呼,雖僅呈現於兩造私信往來,不符「使第三人知悉其事」之要件,而不構成名譽權之侵害,但仍屬不當使用他人姓名且情節重大,故應賠償原告精神慰撫金6萬元。
- 使用正確姓名,但為錯誤、誤導性描述,可能侵害姓名權
姓名權不僅保障姓名本身的正確寫法或稱呼,亦包括防止他人使用姓名進行誤導性的描述,從而對當事人造成誤解或其他負面影響。
舉例而言,在「臺灣臺中地方法院100年度智字第15號」判決中,法院認為原告及被告僅為合作關係,但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於公司網站中,將原告之姓名分別標註於被告公司組織架構圖中的「設計部」、「規劃部」內,已足以使公眾誤解原告二人隸屬於被告公司。且該網頁係供不特定人瀏覽,就原告從事之設計業而言,多仰賴承包各業者之建案,若第三人產生原告係被告公司員工之錯誤印象,難免使被告同業於考慮是否應將建案轉包於原告時,對原告之信賴度產生質疑,故認定被告之行為屬不當使用原告之姓名,且情節重大,精神慰撫金應各以5萬元為當。
若引用他人真實姓名,而相關描述不具誤導性,則非屬姓名權的侵害。
常見之情形,如「臺灣高等法院109年度上字第901號判決」中被告於撰寫新聞報導中引用原告姓名,或「智慧財產及商業法院111年度民著訴字第60號判決」中被告於臉書貼文留言中揭露原告姓名等,法院皆認為,被告僅在記述原告過往之行為,並無冒用或不當使用姓名之情事,故不構成姓名權之侵害。
- 將他人姓名擅自與宣傳之產品、活動相聯結,可能侵害姓名權
隨著商業代言活動興起,於媒體、廣告及包裝上使用名人之姓名,不僅可以吸引社會大眾或消費者目光,更得以增加產品及活動之可信度,藉以衍生相關利益。因此,是否提供個人的姓名與宣傳之產品、活動相聯結,個人享有決定之自主權,未經權利人同意使用其姓名,誤導大眾認為其產品與姓名權人間具有代言或背書關係等,亦構成姓名權之侵害。
以「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11年度訴字第799號判決」為例,本案原告為著名之腎臟內科主治醫師,法院認為,被告未經原告同意,擅自將原告之任職醫院、職稱、姓名等刊載於被告之公司網站,藉以誤導社會大眾或消費者產生原告替被告之產品背書、收取代言利益之不當聯結,構成原告姓名權之侵害且情節重大,綜合名譽權及姓名權的侵害,被告應賠償原告非財產上損害4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雖經授權,但使用方式逾越授權範圍,仍可能構成姓名權侵害。
舉例來說,在「臺灣臺北地方法院100年度醫字第36號判決」中,原告曾演出多部戲劇及主持多個節目,近年來更以美容專家身分活躍於各領域。法院認為,依被告及原告所簽訂協議書內容,兩造係約定由被告免費提供療程後,原告為該療程為「分享見證」,然被告卻逾越授權範圍,於宣傳海報及網站中,將原告列為其診所之「代言藝人」,並登載原告之藝名,構成姓名權之侵害且情節重大,綜合名譽權及姓名權的侵害,被告應賠償原告非財產上損害80萬元。
結語
綜合前述歸納結果,回頭檢視謝和弦之案例,高中公民老師將謝和弦的新聞改寫為考題,並引用謝和弦及其妻子之姓名,是否會構成姓名權的侵害呢?由於該名教師所使用的皆為正確之姓名,並未使用具貶義之稱呼或文字,且相關描述皆改寫自新聞所提供的事實,不具誤導性,因此較難認定該行為屬「冒用」或「不當使用」之姓名權侵害。
然而,該爭議提醒我們,不論基於商業或教育目的,於公開或非公開場合引用他人姓名,皆應謹慎小心,尊重個人對於應如何使用其姓名或藝名的自主權,並注意以下幾點原則:
- 應使用正確之姓名或藝名,不宜替換成具負面意涵的文字或諧音。
- 不宜以具貶義之名稱稱呼他人。
- 不宜以他人姓名指稱具貶義的對象。
- 描述之事件宜基於事實或新聞報導,若為自創描述,不宜具有誤導性。
- 未經授權,不應將他人姓名與宣傳之產品、活動相聯結;若經授權,使用方式不應逾越授權範圍。
以上文章由郭建中合夥律師、李諭汶律師、研究員黃靖閔共同撰述。
如果您想知道更多有關姓名權法規之相關事宜,歡迎聯絡本所,電子郵件地址為gkuo@winklerpartners.com、nlee@winklerpartners.com。
[1] 參見NOWnews今日新聞(2024/06/27),〈和前妻官司成考題!謝和弦火大 老師回應了〉(https://tw.news.yahoo.com/和前妻官司成考題-謝和弦火大-老師回應了-070934585.html)。
[2] 參見謝和弦R-chord臉書相關貼文(2024/06/26)(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1084711099689848&set=a.328252602002372)。
[3] 參見中央社新聞(2019/01/25),〈學測國文題目出羅大佑李宗盛 教師:考五月天更好〉(https://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901250225.aspx)。
[4] 參見TVBS新聞(2013/09/02),〈身高入考題剩130公分?納豆:不會自卑〉(https://news.tvbs.com.tw/entertainment/228818)。
[5] 參見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399號解釋。
[6] 參見臺灣高等法院91年度上字第906號判決、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2年度再易字第63號判決,均為相同見解之例示。
[7] 參見法務部70.08.31(70)法律字第10934號函(https://mojlaw.moj.gov.tw/LawContentExShow.aspx?id=FE074833&type=e)。
[8] 王澤鑑(1998),《侵權行為法(一):基本理論、一般侵權行為》,頁138-139,三民書局。
2025年02月18日作者: 郭建中, 李諭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