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稱商品很環保不可以嗎?「漂綠」會有問題嗎?
– 環保風潮下商品廣告用語之探討

WalmartKohl’s百貨遭美國FTC開罰,為業界投下震撼彈

選購環境友善的商品,在近年來逐漸受到消費者的重視,許多廠商順應潮流,紛紛推出各種號稱低污染、永續、環保的產品,但這樣竟然會有法律風險?!

美國知名零售業者Walmart及Kohl’s百貨於西元(下同)2022年時,就因為在銷售網頁中將由人造絲製成的毛巾、枕頭等商品標示為「Bamboo 100%」、「eco-friendly & sustainable」,及「gentle on the planet」等詞語[1],遭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起訴。

FTC認為人造絲的製品在製作過程中會排放有毒物質,但Walmart及Kohl’s卻對這些商品做出環保聲明,誤導消費者相信這些產品是由竹子做成,故對環境並無危害或對環保具有正面效益,此舉等同是「漂綠(greenwashing)」,因此違反FTC Act 第5條(15 U.S. Code § 45)有關欺騙性行為致不公平競爭的相關規定[2]。Walmart及Kohl’s最後分別以300萬美元及250萬美元的高額罰款與FTC達成和解[3],而該次罰款也創下該領域中由FTC所做成史上金額最大的處罰[4],對業界及行銷業投下震撼彈。

什麼是「漂綠」?

漂綠(greenwashing)一詞起源於環境運動家Jay Westerveld於1980年代所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其有感於斐濟的渡假村一方面以「保護海洋及珊瑚礁」為口號推動毛巾重複使用;另一方面卻不斷擴張渡假村的規模、破壞環境,因而將green(綠色)以及whitewashing(漂白)兩個單字組合創造出「greenwashing(漂綠)」一詞[5],用以指稱企業或商品實際上並未對環境保護有所助益,甚至可能還破壞環境,卻特意於行銷宣傳上塑造出友善環境、保護環境的形象,藉以「綠化」其形象[6]

各國漂綠行為遭罰之案例層出不窮

除了上述Walmart及Kohl’s百貨的案例外,荷蘭廣告標準監管委員會(Reclame Code Commissie)於2023年10月也認定跨國服飾業者PRIMARK所做出的「碳排放減少50%」、「地球因此可呼吸」等宣傳口號具有欺騙性,誤導消費者相信PRIMARK已對環境保護做出實際努力,但事實上該宣傳口號僅僅是PRIMARK對未來目標做出的承諾,對於碳排放減半的目標尚無具體規劃[7]

德國聯邦法院(BGH)於2024年6月也做出裁決,將一款於包裝上宣稱「氣候中和(德語原文為Klimaneutral)」的口香糖,認定為是具有欺騙性的廣告,因為該口香糖廠商僅透過購買碳抵換專案,而非於製造生產過程中實際減少碳排以實踐環保,卻使用模糊的字眼進行宣傳,且未揭露完整資訊,因而具有誤導性[8]

由前揭美國、荷蘭和德國的案例不難看出,各國對漂綠行為的監管強度及密度皆逐漸提高。那其他地區以及我國針對「漂綠行為」監管的趨勢,又是如何呢?

英國、歐盟等地區關於監管漂綠行為的趨勢

有鑑於「環保」、「永續」等因素在消費者作出消費決定時的重要性日漸增加,世界各國為了避免企業藉環保之名行誤導消費者之實,紛紛在法律層面做出相關指引,或明文訂定應遵循的規範。例如:英國廣告標準局(Advertising Standards Authority)頒布相關環境廣告指南,指引企業在行銷商品時做出誠實的環保聲明[9],避免構成不實廣告而觸犯CAP Code (The UK Code of Non-broadcast Advertising and Direct & Promotional Marketing)第3條之規定[10];歐盟於2023年也通過「消費者賦權綠色轉型指令」(Empowering Consumers for the Green Transition Directive),禁止於欠缺明確證據的情形下對產品做出環保聲明,並命會員國於2026年以前將該指令的內容內國法化[11]

我國有關漂綠行為的法律規範介紹

我國現行法制並未針對漂綠行為的監管訂有特殊法律。但公平交易法第21條,以及消費者保護法第22條等有關不實廣告的規定,即可作為政府機關監管的基礎。就此,公平交易委員會(下稱「公平會」)曾表示若收到相關案件的事證,即會依照現行法規啟動調查,並徵詢環境部的意見,以認定環保相關的宣稱內容與客觀事實間有無差距[12]。因此,企業於進行行銷宣傳前,不可不審慎檢視廣告內容是否違反前述規定。

按公平交易法第21條第1項明訂「事業不得在商品或廣告上,或以其他使公眾得知之方法,對於與商品相關而足以影響交易決定之事項,為虛偽不實或引人錯誤之表示或表徵」,所謂「與商品相關而足以影響交易決定之事項」,依照同條規定第2項,除了品質、內容、製造方法外,其他具有招徠效果的相關事項也都包含在內。在消費者越來越注重產品對環境影響的今日,廣告中的環保宣稱非常可能被認為屬於具有招徠效果的事項,而落入公平交易法第21條規範的範疇。舉例而言,「產品是否獲得政府節能標章的認證」就曾被公平會認定會影響消費者對於省電或運轉效率之信賴度,屬於消費者作成該類商品交易決定的重要參考因素,因此,當有企業逾期使用或誤用節能標章時,就會觸犯公平交易法第21條規定,而可能遭公平會裁處罰鍰[13]

此外,依照消費者保護法第22條第1項規定:「企業經營者應確保廣告內容之真實,其對消費者所負之義務不得低於廣告之內容」,若企業故意違反本規定,依同法第51條,消費者最高得向企業請求損害額五倍之懲罰性賠償金;若涉及詐欺,消費者亦可依民法第92條撤銷購買之意思表示,要求企業返還價金。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於2024年5月制定「金融機構防漂綠參考指引」(下稱「防漂綠指引」)[14],提醒金融機構對外宣傳機構本身或提供之金融商品與服務為「綠色」或「永續」時,應避免出現名實未符或資訊不對稱的情形而涉及「漂綠」行為,並提供行銷商品或宣傳時的具體指引。防漂綠指引的內容包含:做出永續或綠色聲明時,1)內容應真實正確,並且具有充分、可驗證的相關證據支持;(2)避免使用模糊、廣泛或籠統的語言;(3)不隱匿重要資訊;(4)做出比較廣告時應公平且具可比性等。

防漂綠指引雖然屬於「行政指導」,並不具法律上的強制力,但仍可從其中窺探出我國政府機關對漂綠行為的監管態度及修法方向。目前監管不實廣告的主管機關公平會,尚未就防漂綠之議題提出指引,在其就該議題表示具體書面意見前,不妨將金管會頒布的防漂綠指引,作為企業於推出環保相關行銷廣告時的行為準則,以降低不慎觸法的風險。

舉例而言,2018年間我國曾颳起一股「生物可分解塑膠」的旋風,許多廠商號稱自己所生產的環保餐具、吸管等是由生物可分解塑膠製成,主打產品能夠100%被自然分解,因此相較於由其他材質製成的產品更加環保。但後來遭到環保團體踢爆,很多廠商所稱的「可生物分解塑膠」其實是PLA(聚乳酸),事實上根本就沒有比較環保,對環境的危害甚至可能較一般塑膠更大。首先,PLA只有在工業堆肥環境下可被分解(如:須埋在溫度達攝氏55度以上、濕度達80%至90%的土壤中),在我國欠缺此種分解機制與環境的情況下,PLA製品只能被當作一般垃圾處理;其次,若PLA不小心被混入PET塑膠的回收流程中,更可能造成回收分類上的困難,使PET塑膠的回收再利用價值變低[15]

是以,若廠商在行銷、販售PLA製品的過程中僅以「可分解」、「環保」等籠統的字詞作為宣傳口號,而並未揭露PLA嚴苛的分解條件,誤導消費者相信其所選擇的產品對於環境有所助益的話,依照金管會所頒布的防漂綠指引,將可能因「使用籠統模糊的字眼」、「未充分揭露重要資訊」等原因,而被認定廣告內容有引人錯誤之虞,有構成公平交易法第21條所規定不實廣告的風險。

結語

由上述可知,各國對於漂綠行為的監管日漸嚴格,國際上已不乏許多知名品牌遭開罰的案例,企業除了於外銷商品至各國時應多加注意相關規範的變革外,於我國,亦應注意近期金管會所頒布的防漂綠指引是否會對其他政府機關造成領導作用,帶動我國對防漂綠行為於其他層面監管的修法。

本文章由合夥律師許綾殷、資深律師陳思涵及研究員黃靖閔共同撰述。因文章內容涉及多國資料,為免盡力查證之餘仍有疏漏,相關資料之引用請獨立參照原始資料並為解讀。

如果您想知道更多有關廣告或行銷法規之相關事宜,歡迎聯絡本所合夥人許綾殷律師,電子郵件地址為lhsu@winklerpartners.com

[1] 參見US’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2022/04/08), FTC Uses Penalty Offense Authority to Seek Largest-Ever Civil Penalty for Bogus Bamboo Marketing from Kohl’s and Walmart (https://www.ftc.gov/news-events/news/press-releases/2022/04/ftc-uses-penalty-offense-authority-seek-largest-ever-civil-penalty-bogus-bamboo-marketing-kohls)。

[2] 15 U.S. Code § 45 – Unfair methods of competition unlawful; prevention by Commission (https://www.ftc.gov/legal-library/browse/statutes/federal-trade-commission-act; https://www.law.cornell.edu/uscode/text/15/45)。

[3] 參見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Justice (2022/05/05), Kohl’s and Walmart Agree to Pay $5.5 Million in Combined Penalties for Alleged Deceptive Violations of the Textile Act and Rules and FTC Act Around the Use of Bamboo (https://www.justice.gov/opa/pr/kohl-s-and-walmart-agree-pay-55-million-combined-penalties-alleged-deceptive-violations)。

[4] 參見註1。

[5] 參見Anna Francesca Macesar (2024/03/01), The History of Greenwashing (https://thesustainableagency.com/blog/the-history-of-greenwashing/)。

[6] 參見TEJ台灣經濟新報(2022/11/24),〈漂綠是什麼?揪出綠皮惡魔〉(https://www.tejwin.com/insight/漂綠是什麼揪出綠皮惡魔/)。

[7] 參見Dutch News (2023/10/25), Primark green claims “misleading”: Dutch advertising watchdog (https://www.dutchnews.nl/2023/10/primark-green-claims-misleading-dutch-advertising-watchdog/).

[8] 參見 Andreas Bauer (2024/07/09), Update on advertising using ‘climate-neutral’ statement: First decision of German Federal Court of Justice (https://www.taylorwessing.com/en/insights-and-events/insights/2024/06/update-in-sachen-klimaneutral).

[9] UK’s Advertising Standards Authority (2023/06/23), Advertising Guidance – misleading environmental claim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https://www.asa.org.uk/resource/advertising-guidance-misleading-environmental-claims-and-social-responsibility.html).

[10] UK’s CAP Code §03 – Misleading advertising (https://www.asa.org.uk/type/non_broadcast/code_section/03.html).

[11] 參見 European Commission (2024/03/27), New EU rules to empower consumers for the green transition enter into force (https://energy.ec.europa.eu/news/new-eu-rules-empower-consumers-green-transition-enter-force-2024-03-27_en).

[12] 參見經濟日報(2024/05/27),〈淨零排放成為顯學 公平會:漂綠…最重罰2,500萬〉(https://money.udn.com/money/story/5648/7989910)。

[13] 參見公平交易委員會公處字第111005號、第112011號、第112022號、第112077號處分書,均為相關案例例示。

[14] 參見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金融機構防漂綠參考指引〉(https://esg.fsc.gov.tw/Cms_Data/Contents/FSC/Media/Files/news-release/%E9%87%91%E8%9E%8D%E6%A9%9F%E6%A7%8B%E9%98%B2%E6%BC%82%E7%B6%A0%E5%8F%83%E8%80%83%E6%8C%87%E5%BC%95.pdf)。

[15] 參見綠色和平東亞分部(2021/03/03),〈破解「生物可分解塑膠」:生產、使用與環境衝擊〉(https://issuu.com/greenpeace_eastasia/docs/2021-biodegradable-plastic-report-zh),以及公視新聞網(2021/09/19),〈環團揭露PLA「環保迷思」 環保局:特定條件下才能分解〉(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45392)等文。

2024年11月06日
作者: 許綾殷, 陳思涵.